北京時間9月23日9時4分將迎來秋分節氣。秋分這天太陽到達黃經180°,董仲舒在《春秋繁露》中說:“秋分者,陰陽相半也,故晝夜均而寒暑平。”
為了弘揚中醫養生與防病文化,讓公眾了解和掌握節氣養生的知識,天津中 醫藥大學邀請全國名 中醫,著名中醫腎病學家黃文政談“秋分節氣與 養生”。
秋分時節正是“暑退秋澄天轉涼,日光夜色兩均長”的時候,此后陰陽之勢真正轉換,陰氣日盛,陽氣日衰,在氣候上表現為氣溫降低,晝夜溫差增大。
與之相應的,人體陽氣亦趨內斂,故而易呈現“秋乏”狀態;诖,黃文政教授提出秋分養生宜防患未然,重養陰潤燥,補肺益腎。
防患未然
黃文政教授指出,中醫認為肺為嬌臟,外合皮毛,開竅于鼻,故外邪常從皮毛口鼻而犯肺,再變生其他臟腑病變。且肺喜潤惡燥,易為燥邪所傷。而秋分以后,燥氣更盛,加之氣溫下降明顯,當令的燥氣易與寒氣結合。若寒燥之氣太過,或人素體肺之氣陰虛損,不能適應氣候變化,則易出現感冒、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,常表現為頭痛身熱、惡寒無汗,并伴有唇燥咽干,干咳等“涼燥”癥狀。上感是腎炎等疾病的誘因,同時也是各種基礎病加重的因素。因而秋分以后, 老人和孩子更要注意防患于未然,避免因上感導致新發 疾病,或使慢性腎炎、慢阻肺等疾病加重。
養陰潤燥
秋分三候水始涸。黃文政教授強調,隨著氣溫的下降,地氣斂降,物候日益干燥,此時應當順應自然界的陰陽轉換,遵循“秋冬養陰”的基本原則。飲食上以養陰潤燥的食品為主,以減輕氣候變化給身體帶來的不利影響?梢远噙M食芝麻、西米、糯米、蓮藕、蘑菇、冬瓜、雪梨、甘蔗、荸薺、柚子等,以起到滋陰潤燥的效果。對于老年人來說,洗浴后應適量涂抹具有保濕作用的霜劑,以免因為皮膚過于干燥而發生皮膚瘙癢。另外還需注意,有時咽干口燥、嘴唇皸裂、皮膚脫屑,并見畏寒、腰膝酸軟、小便不利等癥時,可能是寒燥之邪阻礙陽氣使腎陰凝結導致的,不可一味用滋陰藥,而應在溫潤藥中配合辛溫之品來祛腎中寒氣,使津液得通,宜可奏潤燥之效。
補肺益腎
黃文政教授主張秋分后宜補肺益腎。中醫學認為肺、腎與人體的呼吸功能密切相關。“肺為氣之主,腎為氣之根,肺主出氣,腎主納氣,陰陽相交,呼吸乃和。”可以施行“閉氣法”補肺益腎。以鼻吸滿氣后閉住呼吸,同時咬住牙齒,腳趾緊扣地,直至不能忍受時再呼出,反復18次。閉氣法可以增強心肺功能,助保腎氣,減輕“秋乏”的感受。但“閉氣法”的練習應循序漸進,不可冒進。秋分后對于素體肺陰不足的人,可以增加酸味食物的攝入,或選擇五味子、芍藥這些性味酸澀的藥物來收斂肺氣,以免肺氣宣發太過,肅降不及而導致咳嗽等癥。(完)
|